發布者:
發布時間:10/16/2020 7:03:38 PM
點擊量:267
分享:奧訊網
對常人來說,秋刀魚、金槍魚、魷魚……這些都是舌尖上的美味。而在上海海洋大學,有這樣一群學者,為了這些魚,他們時不時要動用自己的畢生所學,走上國際談判桌,捍衛國家的合法權益。
“在世界海洋生物資源中,公海漁業資源是重要的組成部分。因此,遠洋漁業是國家的藍色糧倉,是保障我們糧食安全和優質動物蛋白供給的重要途徑。”陳新軍教授是上海海洋大學遠洋漁業國際履約團隊負責人,這個團隊共有20多位專家學者。
隨著遠洋漁業的快速發展,我國參與國際漁業管理事務的程度正不斷加深。上海海洋大學履約團隊全面承擔履行區域性漁業管理公約任務,他們長期在國際場合代表國家發聲,成為維護我國遠洋漁業權益的一支重要專業力量。截至目前,該團隊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漁業談判共計316人次,涉及的遠洋漁業事務覆蓋全球三大洋和南北兩極海域。
小小秋刀魚,“站”上國際談判桌
“在國際談判中爭取我國海洋權益,科學是最好的武器。”履約團隊的老師們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,他們親身參與國際談判的經歷,都是對這句話的最好佐證。
去年,由我國承辦的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(NPFC)第二屆科學分委會年會會議在上海召開。就是在這次會議上,秋刀魚第一次站上了國際“談判桌”。我國負責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科學事務的首席科學家、上海海洋大學履約團隊成員田思泉教授介紹,這次會議重點討論北太平洋秋刀魚資源狀況,并形成管理意見提交NPFC會議。管理意見一旦獲得通過,就將對各成員國具有強制性約束力。于是,圍繞秋刀魚捕撈問題,一場唇槍舌劍開始了。
針對中國大陸和臺灣省的漁船多為千噸級,日本方面提出,公海內千噸級漁船數量的上升會導致過度捕撈,不僅影響日本在其專屬經濟區的產量,而且也直接導致秋刀魚資源下降。
“秋刀魚資源是否下降,必須以科學評估為依據。”田思泉給出了一系列科學數據和研究結論,并適時指出,秋刀魚是短生命周期的中上層魚類,在無人類打攪的情況下,其資源波動受環境變化影響非常大,因此捕撈狀況的變化不一定導致其資源下降。最終,科學分委會對秋刀魚資源狀況達成一致,即當前秋刀魚資源并未被過度捕撈,當前的捕撈強度也未到達過度捕撈狀態,總體資源狀況良好。
一條小小的秋刀魚,牽動著一個大國的經濟利益。田思泉說:“在國際會議上,我們面前放的不是個人的銘牌,而是‘中國’,因此不能有半點馬虎,必須把工作做細、做踏實,才能據理力爭,為國家爭取權益。”
漁權需要強大的科研支持,大學理應有所貢獻
從無到有,從小到大,上海海洋大學履約團隊成長和發展的每一個腳印,其背后折射的恰是我國遠洋漁業不斷發展、壯大的歷史。
據介紹,近幾十年來,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區域漁業管理組織相繼成立,管轄范圍幾乎涵蓋全球三大洋和南北極等海域,涉及所有經濟魚種。
我國遠洋漁業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,漁船數量和作業分布范圍不斷擴大,到去年已擁有2570余艘漁船、近200萬噸的產量、總產值195多億元,生產海域遍及三大洋、南極海域及40多個國家的專屬經濟區。我國政府為了保障我國的公海漁業利益,陸續加入國際大西洋金槍魚養護國際委員會(ICCAT)、印度洋金槍魚委員會(IOTC)等七個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。
▲ 左邊為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戴小杰
上海海洋大學從1999年開始承擔農業部漁業局交辦的履行金槍魚漁業養護管理公約義務,派遣教師參加ICCAT、IOTC和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和跨界魚類養護公約籌備會議等,后來又逐步擴大到現在的七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會議以及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貿易公約》(CITES)、北太平洋金槍魚和類金槍魚國際科學委員會(ISC)、《南印度洋漁業協定》(SIOFA)以及北極生物資源養護多邊談判等國際機制,行使我國權力,并履行相關義務。
“參加這些會議和機制,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維護我們國家的權益配額。”以金槍魚為例,履約團隊成員、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戴小杰說,我國能夠在中西太平洋取得捕撈權利,很重要的一個支撐點就是數據履約和科學研究。“如果沒有履約,我們就沒有捕魚權。那我們為什么能在這里捕魚,實際上背后是一種養護管理,需要有科學數據,這就要依靠大學的科研取得突破,做出貢獻。”
常年“不著家”是常態,因為時間總是不夠用
陳新軍手中有一份統計:從1999年開始執行履約任務算起,團隊每年派出教師參會近16次。也就是說,幾乎每個月都有教師參會一次,有時甚至是兩三次。
團隊成員常年奔波在各地,他們的家人和孩子早已經習慣了他們“不著家”的工作節奏——不是在海上調研,就是泡在學校準備會議材料,或者飛往世界各地參加會議。
用履約團隊成員、上海海洋大學教授許柳雄的話來說,從事漁業資源研究,肩負履約重任,最忌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”。許柳雄的日?;顒榆壽E是這樣的:只要不出差,基本都在學校辦公室,不僅雙休日駐守辦公室,過年期間也是一樣。
為什么總覺得時間不夠用?長期參加極地海洋生物資源法律談判的履約團隊成員、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唐建業的回答是:因為總有看不完的材料。“為了參加國際談判,所有和會議有關的材料都需要看,所有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及聯合國大會等發展動態要盡可能了解。因為材料掌握得足夠多了,才能對各國利益主張有清晰的判斷,才能作出有利于我國極地海洋權益或極地安全的抉擇。”